字體大小:

【緯來新聞網】南部近期豪雨不斷,導致山區積水與泥濘環境增多,高雄市衛生局指出「類鼻疽」風險升高,截至8月13日,今年高雄市已有30起確診病例,其中3人身亡。《緯來新聞網》整理類鼻疽相關資訊,好讓讀者能審慎預防。

高雄爆類鼻疽疫情釀3死。(圖/高雄市衛生局提供)
高雄爆類鼻疽疫情釀3死。(圖/高雄市衛生局提供)


衛生局指出,其中1名死者長期習慣從山中自行取用泉水作為飲用來源。在近日風災後出現發燒與全身痠痛等症狀,雖緊急送醫但仍不敵病魔。初步研判,他可能因飲用了遭病菌污染的水源而染病。

其餘2起死亡案例同為50歲以上男性,均患有慢性疾病,如高血壓與肝功能問題,也曾與污水或泥巴有過接觸紀錄。這些背景因素可能使他們更容易受到感染。


類鼻疽簡介
類鼻疽是由一種名為「類鼻疽伯克氏菌」(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)的細菌引起,這種細菌常見於熱帶地區的土壤和泥水中,特別是在濕潤的黏土裡。主要流行地區包括東南亞(如新加坡、泰國)和澳洲北部。不只人類,動物如羊、豬、貓、狗等也可能受感染。

臨床表現
局部感染:皮膚膿腫、腫脹、潰瘍
肺部感染:咳嗽、咳血、胸痛、呼吸困難
腦部感染:腦膜腦炎
全身性感染:發燒、頭痛、淋巴結腫大
慢性感染:長期化膿性病灶

傳播途徑
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泥水
吸入含菌的塵埃或水滴
飲用受污染的水
人傳人情況極罕見,但接觸患者血液或體液仍有傳播風險。

高風險群組
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、肺病、肝病、腎病、癌症、免疫功能低下者
高接觸工作者:農民、實驗室人員、醫護人員

潛伏期
潛伏期一般為1至4週,但亦有紀錄長達數年才發病。

治療方法
類鼻疽可透過抗生素治療,但若感染較嚴重或屬慢性型,可能需要長期治療。死亡率約為20-50。

預防措施
避免赤腳或徒手接觸土壤、泥水
做園藝或涉水工作時穿著防護衣物(如手套、水靴,必要時戴口罩)
皮膚有傷口時應妥善包紮
活動後應徹底清洗雙手與身體
勿飲用未煮沸或未處理的水
颱風或暴雨期間應盡量留在室內
避免使用靠近排水渠的道路
避免在河流、池塘或湖泊中進行水上活動

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