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電腦離我們越來越近? 下一場科技革命就在你我身邊

2025/11/11緯來財經
字體大小

【緯來新聞網】202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聚焦「量子科技」,頒給三位以超導電路實現宏觀量子穿隧,及能量量子化的科學家,被視為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,邁向實用化的重要里程碑。這股量子熱潮,讓全球科技巨頭如 Google、IBM、TSMC(台積電)與各國研究機構爭相投入「量子位元」競賽,相關關鍵字搜尋量亦創新高。緯來財經《投資聊一SHOT》特別邀請台灣大學物理系管希聖教授深度解析:量子科技對現代人生生活的重要性,以及台灣該如何在量子浪潮中找定位。
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
節目中管希聖指出,超導量子位元的優勢在於與半導體製程相容、量子閘運算速度比離子阱快約 100 至 1000 倍,但挑戰在於「體積與誤差」──當系統擴充至百萬位元時,需大量超低溫製冷機,所需空間甚至接近資料中心規模,同時也會面對退相干時間短,與操作誤差大的難題。若要實現實用化,關鍵在於提升量子位元的品質,與導入量子糾錯。

相對地,半導體量子位元具備極高密度優勢,一顆超導位元的體積,約可容納百萬顆半導體量子點,未來系統可望微縮,不必依賴大型冷卻架構。不過半導體路線操控的是單電子自旋,製程需在 30 至 50 奈米尺度,完成多層對位疊合,技術門檻極高,目前主要由少數頂尖研究團隊掌握。

在低溫條件上,超導量子電路需維持約 10 至 30 毫開爾文(mK),接近絕對零度(-273.1℃)的極低溫;而半導體量子點自旋位元,已能在 1 K(約等於-272.15℃) 以上運作,若能推進至 4 K 液態氦等級,將能降低成本並簡化冷卻系統。管希聖強調:「花不花錢不是重點,能否解決傳統電腦無法處理的問題才是核心。」

談及台灣發展潛力,他指出,台灣沒有完整超導供應鏈,但擁有全球最強的半導體產業基礎;若半導體量子位元技術成熟,台灣可憑既有製程優勢切入。「學界單打獨鬥很難,必須與業界合作。」他呼籲學研與企業通力合作,讓台灣在量子時代擁有關鍵一席之地。

想知道更多關於「量子科技」的精彩內容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投資聊一SHOT》!

分享

你可能還想看

追蹤緯來 掌握未來

大家都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