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緯來新聞網】「很多卵巢癌病人一開始只是覺得腸胃不舒服、吃不下飯,到內科檢查後才被轉來婦科,確診時往往已經是第三、第四期。」——這是馬偕醫院婦產部榮譽主治醫師王功亮教授,在《健康聊一SHOT》節目中談到的真實案例。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,2024年女性十大死因中,癌症依舊名列第一,其中,卵巢癌因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被醫界稱為「無聲的殺手」。

(圖/健康聊一SHOT提供)
王功亮教授指出,卵巢位於腹腔深處,腫瘤初期體積小、不易察覺,不像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會出現不正常的出血,許多患者都是等到腹脹、食慾不振或腸胃不適才就醫,早已錯過黃金治療期。他提醒,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,抹片時可順便做內診與超音波;若有異常,應縮短追蹤間隔至三至六個月。
除了卵巢癌外,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,為婦科三大癌症。近三十年,隨著政府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,罹癌率明顯下降,王功亮指出,抹片準確率約五至八成,但每年做,就能補足誤差,畢竟癌症並非一夜形成。定期檢查不僅能早期發現,還能提早處理癌前病變,大幅提高治癒率。針對HPV疫苗政策,王功亮認為確實有效,尤其國中階段、尚未有性行為前,接種疫苗保護力最佳;即使已有性行為,仍建議施打,能防範尚未感染的其他病毒型別。他提醒,疫苗不能取代抹片,兩者搭配才是最安全的雙重防線。
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改變,子宮內膜癌病例在台灣逐年上升。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女性。王功亮表示:「在過去,胖被說是有福氣,現在,胖是病。」他呼籲女性停經後,若出血或月經紊亂,一定要及早檢查,若出現非經期出血、腹脹、食慾下降、體重異常或月經不規則等症狀,應儘速就醫。
治療方面,婦科癌症仍以手術為主,搭配放射線或化療。開刀方式也從傳統開腹、腹腔鏡微創,到「達文西」機器手臂,技術愈趨精細。王功亮教授指出,早年只要碰到癌症幾乎都直接開刀,他赴美進修後,看見國外以內視鏡進行婦癌手術,便決定將技術帶回台灣推廣。
「剛開始真的很辛苦,就像拿著長筷子夾花生,要練到動作夠準。」他笑說,當時還被不少教授、前輩質疑,但後來臨床證實微創手術與傳統開腹,預後相同、卻恢復更快。達文西機械手臂更是可以360度旋轉、操作穩定,醫師坐著開刀也不易疲勞,讓手術更精準。王功亮強調:「仍須依病人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。」目前美國也已成功以AI機械手臂完成動物膽囊手術,他對AI輔助手術持樂觀態度,但王教授語氣堅定地說:「科技再進步,醫師仍是最後防線,病人安全永遠第一。」
想知道更多與健康相關的精彩內容,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健康聊一SHOT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