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緯來新聞網】很多人想趁連假好好睡到飽,恢復平日工作就學的壓力與體力,讓身體好好休息!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,好的睡眠能消除疲勞、恢復體力,也保護大腦與全身器官運作;反之,長期睡眠不足會增加神經退化與失智的風險,導致多種生心理併發症。緯來財經《健康聊一SHOT》節目,邀請陽明交大醫學系系主任、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楊智傑醫師分享,如何把人工智慧(AI)導入醫療研究,從睡眠檢測到腦影像分析,讓診斷更精準。 把 AI 帶進睡眠醫學:簡化流程、貼近日常(圖/健康聊一SHOT提供)
傳統完整的睡眠診斷,病人必須到醫院過夜,身上接上腦波、呼吸、心跳、血氧濃度等多種感測器,不僅流程繁瑣、需要場地與等待時間,而且「換了地方」也可能睡不好,進而影響結果。楊智傑醫師表示,團隊運用大數據發展 AI 系統,透過幾個簡單的問診題目,就能先把主要的睡不好原因區分為「失眠」或「睡眠呼吸中止症」,再各自搭配合適的生理訊號檢查,縮短摸索時間、提高診斷與治療效率,讓病人在家也能更便利地獲得接近院內精準度的評估。
從程式到臨床:跨域養分成就 AI 醫學
除了睡眠研究,楊智傑長年投入AI結合腦影像分析的研究。他說,傳統影像可清楚顯示中風、出血等「看得見」的病灶,但精神疾病與神經退化症如阿茲海默症,往往是肉眼難察覺的微觀變化。他自2012年起建立腦影像大數據,透過AI分析將細微變化量化呈現,幫助醫師早期辨識退化區域及可能的疾病型態。這項技術突破了既有深度學習的限制,能以更科學、可量化的方式協助臨床研判,也因此獲得美國「愛迪生獎」金獎肯定。
能把 AI 科技應用在睡眠與精神醫學,與楊智傑的成長與求學歷程密切相關,他從國小六年級開始接觸電腦與寫程式,加上父母都是教師,剛好工作上需求,需要開發電腦輔助教材,請楊智傑協助,卻意外培養了對程式與邏輯的興趣。
醫療的核心,是理解人
談到行醫以來最深刻的片刻,他回憶起實習時期護送一位老榮民轉院的路上,對方因身體不便需要攙扶上廁所,還不好意思地說:「楊醫師,你不要覺得這很髒,我看過更慘的事。」那一瞬間,他深刻體會到: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不管是醫療或是 AI 的終點,其實是幫助人被理解、被照顧。
對程式感興趣,他學會以架構化方式分析問題;走進醫學現場,則學會以同理與體諒面對每位病人。在楊智傑看來,真正的創新,是讓科技回到人性。從電腦程式到腦部影像,楊智傑以跨域實踐證明:當科技遇見同理,醫療就能更人本地走近每一個需要的人。
想知道更多關於健康的精彩內容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健康聊一SHOT》,於每周二、四17:30準時上新片!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
觀眾意見信箱:customer@videoland.com.tw|服務時間:AM9:00-PM18:00|公司地址:11492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80號3樓
未經同意禁止任何形式之轉載 © COPYRIGHT VIDEOLAND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客服專線:(02)87977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