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緯來新聞網】導演賈樟柯最新作品《風流一代》於28日在第27屆台北電影節進行台灣首映,睽違七年赴台與600位觀眾一同見證這部耗時18年拍攝,光是剪輯就花費3年,素材也是橫跨四種媒介的時代詩篇。賈樟柯今(30日)出席媒體茶敘,親自分享創作的改變歷程與影像背後的社會觀察,該片為賈樟柯與演員趙濤自2000年以來第12度合作,談及創作起點,賈樟柯透露,早在2001年因接觸到數位攝影機,便開始思考以影像長期紀錄生活的可能。 此次在台首映,賈樟柯感性表示,台灣影迷對本片的理解與支持令他深受感動。「這部作品在敘事與形式上都帶有實驗性,與我以往的風格有所不同。觀眾看見我在紀錄與虛構之間的編排,以及角色與其所處世界的關聯,這讓我非常欣慰。」他也進一步說明,片名「風流」取自七〇年代末的文學語境,意指渴望與推動變革、在變革中成長的一代,恰好呼應千禧年世代的氣質。 該片自趙濤二十多歲時開拍,一路延續至她步入中年。隨著時間推移,她對角色的理解也不斷深化,並與導演密切討論人物的發展方向。賈樟柯表示,在拍攝過程中清楚看見趙濤的顯著成長:「她的女性意識覺醒得非常迅速,女主角在情感上的處理方式,也映照出趙濤本人的成長軌跡」。導演賈樟柯最新作品《風流一代》於28日在第27屆台北電影節進行台灣首映。(圖/台北電影節提供)
對片中出現 AI 與疫情情節的安排,賈樟柯表示,這些設定並非原始劇本構想,而是隨著現實世界的變化逐步融入創作之中。他指出,疫情期間電影產業一度停擺,加上人工智慧快速進入日常生活,使他意識到世界正在加速轉變,也促使他重新思考並延伸劇本內容。「這個愈來愈陌生的世界,也深深影響人類的情感模式。」
至於女主角趙濤在片中幾乎無台詞的設計,原先其實有安排對白與互動,但在剪輯時,賈樟柯逐漸意識到,沉默所傳遞的情緒更具穿透力。他認為,有些複雜感受不需要語言即可抵達觀眾,加上趙濤的表演本身就足夠說服人,因此選擇刪除多數對白。為了避免角色被誤認為「啞巴」,他也特地在片尾安排一場歌唱戲,作為情感釋放的出口。台灣影迷對《風流一代》的理解與支持令賈樟柯深受感動。(圖/台北電影節提供)
《風流一代》去年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競賽提名,並受多倫多、紐約等國際影展邀請展映,媒體廣受好評,爛番茄達97新鮮度,評論稱為「賈樟柯和趙濤迄今最深刻的合作」。2025台北電影節頒獎典禮將於7月5日舉辦。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
觀眾意見信箱:customer@videoland.com.tw|服務時間:AM9:00-PM18:00|公司地址:11492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80號3樓
未經同意禁止任何形式之轉載 © COPYRIGHT VIDEOLAND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客服專線:(02)87977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