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緯來新聞網】近年人工智慧快速進入我們的生活,從聊天機器人、翻譯工具,到寫作與程式設計輔助,在短短幾年內帶來巨大改變。然而,隨著AI使用頻率及場景增加,質疑聲浪也隨之而來:它真的會「思考」嗎?在難題面前是否力有未逮?不同模型之間又該如何比較?緯來財經《投資聊一SHOT》特別邀請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,從研究與實務的角度,為我們拆解對AI能力的迷思,並探討這場快速席捲而來的科技浪潮該要如何面對。 AI遇到難題會變笨?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蘋果研究團隊曾發表一篇名為《思考的幻覺》的報告,指出號稱能進行深度推理的AI模型,在面對難題時,表現並不好,因此引發了熱議。然而有學者發表文章出面反駁,認為原始研究在測試設計上,設定了AI輸出長度的上限,才會導致AI解不出這些問題。李宏毅形容,這就像一個學生要解超複雜的數學題,明明需要十張草稿紙,卻只被允許用一張,寫滿後就得停筆,當然無法交出完整答案。
李宏毅強調,要評估AI的能力,這件事本身就極其複雜,無法單靠一兩個指標下定論。當被問到「ChatGPT和Gemini誰比較強?」在他看來,就像在比較愛因斯坦和莫札特誰更聰明一樣,沒有標準答案。不同模型各有所長,有的擅長對話互動,有的擅長程式設計,功能、適合的使用場景不盡相同。不能陷入「誰比較強」的二元對立,而是要回到實際需求來思考,理解不同模型的特性,並將它們放在對的情境中發揮,才能真正發揮AI的價值。
AI的價值:減輕負擔,而非取代人類
AI的普及為人們帶來全新的生活型態,但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,在享受AI便利性的同時,存在人工智慧科技是否被濫用、用於不法用途、甚至取代人類的隱憂。對此,李宏毅教授保持樂觀,認為AI最大的價值在於「提升人類能力」,李宏毅分享,過去學生將英文論文交給老師前,常因錯字與文法問題,讓教授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揣測意思;如今,他規定學生必須先用語言模型潤稿,自己就能專注於內容、架構與論點的提升,李教授並打趣地說:「語言模型沒改過的文章,直接給指導教授看是一個失禮的行為。」
在他看來,AI並不是要「搶走」人類的角色,而是逐漸承擔那些繁瑣、低價值的任務,讓人類能專注於創造性與判斷力更高的工作。這種「輔助而非取代」的定位,才是AI最值得被期待的發展方向。
總結來說,AI並不是神話中的萬能解答,也不是取代人類的洪水猛獸,如李宏毅教授所言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善用它,在正確使用及定位下,它能成為人類最強大的助手。與其憂慮被取代,不如學會與AI共同協作,唯有如此,人工智慧才能真正轉化成為我們的助力。
想知道更多關於AI的精彩內容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投資聊一SHOT》,於每周二、四17:30準時上新片!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
觀眾意見信箱:customer@videoland.com.tw|服務時間:AM9:00-PM18:00|公司地址:11492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80號3樓
未經同意禁止任何形式之轉載 © COPYRIGHT VIDEOLAND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客服專線:(02)87977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