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【緯來新聞網】OpenAI 在 2025 年 8 月推出最新 AI 模型 GPT-5,並表示GPT-5 相較於 GPT-4 在錯誤率及產生AI幻覺比例明顯降低,執行長奧特曼(Samuel Harris Altman)稱其程度達「博士水平」,使用時如同和專家對話。不過當使用者實際體驗後,卻普遍覺得進步不大,批評聲浪頻傳。緯來財經《投資聊一SHOT》邀請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受訪解析:為何GPT-5升級體感「不驚豔」、GPT-5優勢、以及AI模型未來發展方向。
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
用戶為何覺得GPT-5「不香了」?
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認為,這並不令人意外。她舉例:「你會期待一個博士生在考試中完全不犯錯嗎?其實也不太可能。」換言之,即便 AI 不斷進步,錯誤仍然無法完全避免。GPT-5 採用了「一題多答」的設計,讓同一問題能生成多種答案,表面上提供更多彈性,但其中必然會出現品質不佳的回覆,當對GPT-5抱有高期待的用戶,使用上遇到模型犯錯的情況,就容易放大檢視,進而產生落差感。

不過,單看AI模型的成長,的確進入「收斂」階段:每次版本間的進步幅度變小,未必再有早期那種「一代飛躍」的驚豔。陳縕儂認為,無論哪個產業,早期進步快、後期提升速度緩慢是常態,當使用者更頻繁使用,讓AI有學習的機會,縱使後期成長曲線放緩,還是有持續進步。

GPT-5重大變革:複雜推理更像人腦、自動路由惹爭議
縱使使用者對GPT-5的評價不甚理想,但其仍有兩大變革值得關注。第一是「複雜推理能力」,能在多步驟的數學或邏輯題中,拆解問題、嘗試不同策略,並在卡關時調整思路,展現更接近人腦的思考方式。第二是「自動路由」(Route)機制,由系統判斷題目難度,將簡單題交給小模型快速處理,複雜題才交由大型模型深入分析。理論上這能提高效率,但陳縕儂提醒,判斷難度本身並不容易,用戶無法自行選擇使用的模型,一旦分流失準,也無法得到理想答案,反而成了最大爭議。

未來焦點:AI將走向專精小模型
當談及未來AI在產業應用上將走向專精化小模型的趨勢,陳縕儂表示認同,並舉例,若某個產業與數學沒有直接關聯,就不需要模型在數學能力上維持頂尖;相反地,只要它在醫療或法律等專業領域具備深厚知識,就足以發揮巨大價值。換言之,與其期待一個「通用型 AI」能解決所有問題,不如讓各領域都擁有一個專門的 AI 專家,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場域。這樣的設計,不但能降低模型的參數與資料需求,也能讓 AI 更快被產業採用。未來在 法律、醫療、金融 等領域,都有望出現專用的 AI 小模型,成為真正改變產業的推手。

想知道更多關於AI的精彩內容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投資聊一SHOT》,於每周二、四17:30準時上新片!

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