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【緯來新聞網】美國五角大廈七月宣布,以特別股入主美國最大稀土礦商 MP Materials、成為最大股東,計畫投入生產以滿足國防與商業需求,消息激勵 MP Materials 單日飆漲50%,近兩個多月來股價累積大漲125%。緯來財經《投資聊一SHOT》本集聚焦「稀土」與AI晶片供應鏈,邀請北科大資源所所長余炳盛與中經院一所助研究員王國臣,從民生、產業到軍工,解析這場關乎你我生活的稀土攻防戰。
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(圖/投資聊一SHOT提供)


打造AI晶片背後的致命關鍵正是稀土,但稀土純化技術都掌握在中國手上,中國為什麼能握有稀土技術優勢?余炳盛指出,難處不在開採,而在「分離、純化、精煉」三道關卡。稀土礦含量常僅 1%~2%(高者約 10%),元素「形影不離」需經多套化學製程反覆分離,產線規模龐大、環境風險高,決勝關鍵更在「純度」。以釹鐵硼磁鐵為例,其弱點是不耐高溫,需加入鏑來穩定;若鏑能做到 99.999% ,磁力衰減就慢得多,但若只有 99.95%,雖只差 0.05%,效能可能拉開數倍差距。中國長年累積藥劑、製程與規模化能力,17種稀土的分離純化由此領先,短期難以被複製或超越。

回到談判桌,王國臣梳理近年的博弈:拜登時期曾對稀土永磁加徵25%關稅,中國方面則自 1998 年起,先後採取出口配額、加徵關稅、納入管制名錄,之後擴及氧化物、限制技術出口,至今更收緊至元素/礦物層級。川普上任後,美中先後在日內瓦與英國就稀土互動,但外界消息指稱北京仍緊控「軍用稀土」。王國臣直言,美國「不怕沒有稀土,怕沒有軍用稀土」;在關稅與管制拉扯下,雙方現階段多以「傷害最小化」為原則,各自鞏固備援與盟友,伺機進入更白熱化的較量。

面對科技戰,應變策略如何落地?兩位來賓點出三路並進:其一是「開源」,包括美國推動輕稀土分離、與盟友合作開發,印度宣示自採並與中亞五國聯合開發等;其二是「替代」,日本發展「低釹磁體」以較廉價的鈰部分替代釹,學研端也嘗試無稀土磁材;其三是「回收」,但規模化回收多仰賴冶煉/開採的下腳料,而相關產出目前中國仍占優勢。余炳盛提醒,替代方案普遍面臨磁性穩定、高溫性能與「實驗室到量產」的落差;王國臣補充,短期要完全「去中化」並不現實,恐怕得以「一個世代」來衡量。

若稀土供應吃緊,智慧型手機從彩色顯色、麥克風與揚聲器的電磁元件,到電池續航與被動元件微型化都將打折;家電、風機與電動車的永磁馬達效能下降、耗能升高;軍工端則關乎F-35隱形塗層、雷達定位與飛彈系統等關鍵性能。一端是晶片火藥庫在美國,另一端是稀土命脈在中國,競逐早已走出實驗室,延伸到每一台 AI 伺服器與每一輛電動車。

想知道更多關於「稀土」的精彩內容請鎖定「緯來財經YouTube」《投資聊一SHOT》,於每周二、四17:30準時上新片!


🔺緯來新聞網官方網站👉https://news.videoland.com.tw/
🔺緯來新聞網Facebook👉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Instagram👉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vl__news/
🔺緯來新聞網YouTube👉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videolandnews
🔺緯來新聞網Tiktok👉https://www.tiktok.com/@vl__news